搜贴子 搜作者(贴子) 搜作者(回复)
唐山家教网首页 | 
社区首页 > 家长论坛 > 浏览
楼主
谈名师的培养
谈名师的培养
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名师标志着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声誉,名师可以带动一个学科,带动一支队伍,产生“一花引来百花开”的作用。
当前,在教育界存在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,即越是名校,名师越多,教学个性风格越丰富多彩,创新特色越斑斓绚丽。但名师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,它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培养过程,也就是说,名师培养既要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,更要能耐得住寂寞,这样才能迎来人才济济的美好明天。这里笔者想借用古人的词句来描述本人对名师培养的理解。
 一、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”
当前,全国各地的名师培养工程可谓风起云涌,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一校之长们都认识到了名师培养的重要性,纷纷结合本地区或本学校实际启动了“名师工程”,每年都会评选、表彰一批名师。因此,不少学校,三年五载下来,就会造就几十名不同级别(校级、县市级、省级)的名师。但我们都知道,各类名师的评选都有一定的“门槛”,并不是哪一个人想评就能评上的;再者,由于每所学校教师的素质、能力不尽相同,即使学校的领导们想多造就几位名师,那也是很难的。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名师培养的困苦阶段,正所谓“昨夜西风凋碧树”。
但学校要有“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的胆识和气魄,敢于独辟蹊径,理性分析,能结合自己学校或教师实际,扬长避短,循序渐进,扎扎实实,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名师培养工程,这也是到达理想境界所必须的。
二、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。
学校要对名师培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,把培养名师当作自己无悔的追求,为它牵肠挂肚,为它时喜时悲,为它如痴如醉,为它无怨无悔!如果能做到这一点,那他所经营的学校也应定会人才辈出的。
北京师范大学老校长陈垣的识才爱才就被后人传为佳话。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,就是他发现和挖掘了著名的书画大师启功。当年的启功只上过中学,没有正式工作。他祖父的门生傅增湘把他介绍给了陈垣,陈垣看了他的作品后,非常欣赏,认为“写、作俱佳”,就介绍到辅仁附中教国文。但是,两年后,附中认为启功没有大学文凭,便将他解聘了。陈垣先生又安排他到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,后因没有文凭再次解聘。陈垣得到启功再次被解聘的消息后,坚信启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青年,是个可造之才,不应被埋没,便于1938年秋季开学时,请他回到辅仁大学任国文系讲师,教授大一普通国文。这是陈垣先生亲自掌教的一门课程,于是再也不会有人解聘他了。从此他再没有离开辅仁大学和教育岗位。在名师培养工程中,只要锁定目标,就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毅力。切忌一曝十寒,今年重点培养一大批,明年、后年就不再培养,因为这样会导致一系列问题:人才没有层次;由于同一年龄层次的人太多,当机会只能降临在一小部分人身上时,会使同期的很多人在心理上产生某些不平衡;同时又会同时面临职称评聘,给管理者造成极大的负效应;作为学校要注意学科、教师年龄等因素的影响,尽量避免人才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,以免形成学校人才资源的“木桶效应”,制约学校的发展。这也要求各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名师资源,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,建立名师工作室,分年龄、分学科确定好自己学校的名师培养梯队,切不可患得患失。只要连续不断,坚持不懈地把名师培养工程深入实施下去,就必然会达到另一个境界。
三、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
厚积薄发是自然规律,名师培养同样如此。名师成长的过程也是其知识、能力积累的过程。积累是艰苦的,仿佛是一个辛勤劳作的农民,忙碌得无暇欣赏风景,要放弃许多人生享受;积累是长期的,如同攀爬一座没有顶峰的高山,永远都不得懈怠停步,每个名师的成长道路都是艰辛而坎坷的,也正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的倾心追求才有了厚积薄发的教学功力,而当他们具备了独树一帜的教学艺术风格时,“那人”就已经“在灯火阑珊处”了。
由此可见,名师培养是一个见效慢的长线投资,很难立竿见影,那些靠“一课成名”或“一赛成名”之师,其星光也很难长久灿烂下去。所以,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管理者,在名师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翼翼,通盘考虑,既要能耐得住寂寞,还要有坚韧不拔之志,唯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人才济济的理想局面。
作者:高老师(640627)08-04-25 15:20回复此贴
1楼
不知高老师是否是高级教师?评高级教师是有名额限制的,在学校中是
按资排辈的.刚开始评,领导不管够不够,都能评上"高级教师",那怕
没教过课...
连高级教师都没评上,怎能成"名师"哪?
作者:陈老师(736025)08-04-25 15:54回复此贴
共有回复1篇 1
回复内容:
百分·唐山家教网 ©2003-2015